副院长郭振山教授以“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特征、设计力量”为题进行了线上发言。他讲到,设计要“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独特形式。相对于美术学科,设计受到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的影响更显著。多年来,学校设计学科发展显著,同时在人才培养上,把服务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作为自己的教学培养目标和定位,完成了众多的设计实践项目。回顾多年来走过的路,我们还将始终坚守“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特征”的创作理念,与人民同行,不断提升创作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回报社会,推动设计学科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张耀来教授发言主题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与时俱进,力求精品》,他分享和总结了多年来从事主题性创作的感受,回顾了坚持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创新与探索,同时他还介绍了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红色历史题材壁画创作”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以主题创作为切入点,继续在育人的道路上做出贡献。
景育民教授以《学院的使命与责任》为主题,解读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结合雕塑和公共艺术创作体会,号召艺术类院校教师继续在主题性创作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担当起新时代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人民而创作,为时代育新人。
喻建十教授以《与人民同心 与时代同步》为发言主题,分析了讲话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倡导:“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完善自身和教育他人的双重使命,因为我们要不断探索既符合自身特性、又具有鲜明时代风格并为人民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创作路径,不断为社会提供具有正能量的精神食粮,不断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艺术人才,为构筑精神文明大国强国而贡献的微薄之力。”
造型艺术学院院长郑金岩教授从个人主题创作《艰苦岁月-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感想谈起,号召广大教师要向前辈学习,一方面是学习绘画语言,不断提升造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创作中学习前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守教学一线,将主题创作的实践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培养时代新人。
视觉设计与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薛明教授以《传承经典,立德树人》为发言主题,介绍了视觉学院在课程思政、服务社会等工作中如何践行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文艺观,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运会的全部视觉形象设计、外交外天津全球推介会等项目,发挥艺术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举办设计大赛凝聚正能量。在教学上以毕业生选题案例,明确毕业设计主题要体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画学院院长周午生教授在发言中谈到:“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顺应时代呼唤,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用浓墨重彩为民族立言、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他表示,在中国画学院要继续聚焦新文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聚焦人人金课与思政金课建设,不断深化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引导广大师生为社会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美。
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姜中立教授现场发言的主题是《以绘画表现生活和艺术之美》,他通过分享个人近年来主题创作的研究和实践,明确主题性创作要体现历史真实性和艺术表现力,还原历史语境,体现艺术作品的独立价值,要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调研、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真实还原作品中的历史场景。同时我们在教学中也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性创作,体现新时代、新青年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风貌。
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王爱君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当代艺术语境下,经典文化的再造与发扬》。他从实验艺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学术研究和个人创作三个方面,谈对讲话精神的体会。他表示:“实验艺术学院的教学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学院将始终深刻理解、挖掘中国传统,弘扬传统文化。”
教师代表、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于小冬教授线上发言主题为《传承红色的基因,歌颂英雄的人民》,他分享了从《茶马古道》和《西藏和平解放》两幅大型主题创作的体会。他表示:“从毛泽东延安文艺思想到习近平的新时代文艺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艺术家要继承并发扬延安鲁艺的红色基因,艺术创作与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现实主义艺术观,时刻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脉搏,强调社会意识与人文关怀,用作品去展现时代所凝聚的文化精神。”
教师代表、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谭勋教授介绍了雕塑系践行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近年来在服务社会区域经济文化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先后完成了天津全运会标准雕塑、市纪委展厅、人民大会堂天津厅、天津塘沽烈士陵园、华北革命烈士陵园、天津地铁艺术品、天津512纪念浮雕等一系列重要意义雕塑作品。新时代的雕塑教学与创作会秉承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教师代表、实验艺术学院动画艺术系主任余春娜教授发言的主题是《守正创新 逐梦前行》,她分享了在动画艺术创作中,坚持择取代表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用中国故事表达中国审美,弘扬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引导学生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触摸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创作具备精神价值的作品。
教师代表、实验艺术学院移动媒体艺术系副主任蒋旎副教授结合国家课题“敦煌艺术的沉浸式再创与传播”创作过程,浅谈如何以极具当代性的艺术语言赋能中国悠久文化艺术的传播与再创。她表示,作为艺术教育者和实践者,要积极“寻找艺术的支点,做时代的切片,以创新艺术手段打造多维文化符号”,深度的挖掘人民喜闻乐见的题材与体验方式,在艺术+科技的道路上激活和传播中国经典文化。
教师代表、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杨可讲述了根据校史创作的表现天津进步组织“觉悟社”光辉事迹的作品《理想照耀中国》及近年来参与的几次重大主题性美术作品展,他表示:“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我都秉持着扎根生活的创作追求,力争用自己的画笔捕捉和诠释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用鲜活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打动观者的内心,激发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希望,以作品为纽带,彰显新时代的精神。”
学生代表、造型艺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马明圆发言的主题是《心中的人民》,她结合硕士阶段的学习和创作分享体会,她表示:“艺术需要深入生活,才能持续创作出饱含真挚情感和充满感人力量的艺术作品,创作主体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相互依存、相互建构。我们的创作要始终围绕人民大众的生活,传递新时代大众的思想情感和崭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