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日前学校美术馆举办的“王颂馀艺术文献展”的展壁上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几个大字。该展览除了近两百件书画佳作再次与师生见面之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亮点,就是展出了王颂馀先生的几百页教案、讲义、读书札记、论稿等手迹。在我为观众进行导览的过程中,也多次看到和听到观赏者们面对那一页页工整的字迹时,为老先生认真的教学与治学态度所感动而不禁发出的声声感叹。
实事求是的讲,如王颂馀先生那样具有高深学养和艺术功底的人依然认真教学认真备课的事例,在他们那一代教育家中并非特例,很多老先生都是如此。学校为了赓续学脉,传承老一辈教师的治学精神和教学精神,推出了孙其峰、王颂馀等多位老先生的艺术文献展系列。其目的就在于让我们这些担负着教书育人责任的后学晚辈能够向老一辈教师学习,真正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行为准则,不辜负“教师”这样的称谓。
我出身在一个教师世家,外公、父母及多位长辈都在大学任教,从小在他们身边长大的我,由于这样的家庭生长环境,应该说使我对于一个教师所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比较深切的体会。
首先说“师德”,也可以说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指的是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才干、言谈举止等,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做教师要像个教师的样子,要为人师表,要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得体得当,不能将个人极端的人生观、价值观毫无收敛地在校园里、在教室中大肆张扬。特别是当我们身兼艺术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时,艺术工作者的个性显现要符合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因此,一名声名显赫的艺术家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位合格的教育家。
另外,“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具有相应的知识才干也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础条件,这也是“师德”的一部分。满足现状,得过且过,学术上不思进取,艺术上无所建树,只是将教师作为一份谋生的工作,没有将其当成一个事业追求,这样,即使在教师的岗位上任劳任怨,也难称之为合格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所以,对于如我们这样的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正如孔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弘大的志向、坚毅的品质,更要有一个不断进取奋斗的进取心,不能仅仅是为了评职称而搞科研、为了完成绩效而混课时。真的应该像老一辈人那样,以“学高”“德高”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标准。
再说“教书育人”,我们应该有换位思考的观点,每一位教师都是从学生时期过来的,其中更多的人也都为人父母。我们只要时刻想到自己当学生或者父母时对教师的要求,就会成明白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了。
至于说到教学实践,在如我们这样实践类专业教学中,注重技法经验的传授恐怕是普遍现象。我想,加强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传授应该更为重要,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具体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同时,认知艺术规律,进而早日形成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虽然我在此方面也没有达标,但是始终在努力实践这个要求。
“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习近平总书记这两句话可以说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而这其中的关键词又是“大爱之心”与“大美之艺”。何谓“大爱”?那就是对祖国、对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切情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这是我们行为处事的大前提,有此之心才有可能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了“育新人”的重大命题,而育新人的过程中以新时代的美育提升年轻一代的审美素养和精神境界,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从而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活力和创造精神,则又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的责任是“传道、解惑、授业”,而传道是第一位的,如今而言,传什么道?就是要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传民族复兴之道,如果我们都有这样的“大爱之心”来“育新人”,那么,我们必然将成长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同时,作为美术学院的专业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何谓“大美”?那就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虽然已经退休多年,扪心自问,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几十年中,也曾尽心尽力,但与我院老一辈先生相比仍有很大距离。尽管已经离开本科教学一线,但是我依然会竭尽所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如能为后来者提供些许经验教训,也将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